26日,,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(zhí)行主席,、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在溫州商學院講學時表示,,幸福與商業(yè)是可以有機結合的,且商業(yè)的最高境界是讓人感到幸福,。“無論是馬云還是李嘉誠,,在談及自己成功的時候,都說過這樣的觀點:讓他人變得更好,,自己就會變得更好,。”
“當人類從猿猴進化為直立行走的人時,身體的迷走神經(jīng)就打開了,,從而為感知幸福提供了條件,,由此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,重新解讀人類的進化,。”當天的講座中,,彭凱平教授拋開晦澀的專業(yè)理論,首先從生物學的角度闡述了產(chǎn)生幸福感的物質(zhì)基礎及先決原因,,輔以諸如上述的學術前沿發(fā)現(xiàn),,讓聽眾對幸福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。
話及“如何體驗有意義的快樂”時,,彭凱平教授提出了“福流”(Flow)的概念,,并介紹:“福流(Flow)作為幸福的一種最佳體驗,,指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時,處于全神貫注,、物我兩忘,、駕輕就熟、點滴入心,、酣暢淋漓的狀態(tài)。”并提出,,“幸福的體驗一種澎湃的福流,。”
同時,他還巧妙地將幸福與商業(yè)結合起來,,他說,,無論是馬云還是李嘉誠,在談及自己成功的時候,,都說過這樣的觀點:讓他人變得更好,,自己就會變得更好。因此,,我想對溫州商學院的所有老師說,,我們今后培養(yǎng)的商界人才,應當首先讓他人獲得幸福,,然后自身就會成功”
對于如何獲得幸福,,彭凱平教授提出了“五施”的觀點,即:顏施(笑),,身施(動),,言施(說),眼施(觀),,心施(善),。對五方面的闡述,他結合科學研究和傳統(tǒng)文化,,從“迪香式微笑”到“心學中的格物致知”,,從“贊許性的5:1理論”到“慧眼禪心”,通過理論結合案例的形式,,進行了精彩講授,。